从奶瓶到水杯,如何预防奶瓶龋?
从奶瓶到水杯,如何预防奶瓶龋?
时常有宝妈们有这样的疑惑:“自家宝宝刚长出的小白牙,明明只喝奶,为什么一天天的牙齿就变样了呢?是不是换牙就会变好呢?”恐怕没有那么简单,这其实是一种很严重的蛀牙叫做“乳龋”也被称为“奶瓶龋”。
奶瓶龋是婴幼儿龋齿中的一种,多出现于婴儿。其特征主要发生于上颌乳切牙的唇侧面,及邻面的大面积龋坏。这是因为这种蛀牙往往是不当的喂食习惯所造成的,饮品中的可发酵醣类长时间的滞留在牙齿周围,牛奶、母乳、果汁等等都含有不同成分的可发酵醣类,经变形链球菌利用之后而产生酸,从而造成牙齿表面的脱钙,形成龋齿。
那么,为什么这种龋齿会被称为奶瓶龋呢?
因为奶瓶是造成这种龋齿的“元凶”!
长时间有奶瓶喂养的宝宝在吸吮奶液的过程中,奶瓶的奶嘴会正好顶在上颌牙,使所有的上门牙都浸泡在奶液里,在不知不觉中遭到腐蚀,牙齿上就会出现小黑点,产生奶瓶龋齿。
还有些宝宝喜欢长时间叼着奶瓶或含着奶嘴睡觉,而当宝宝入睡后,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,吞咽功能也随之减弱,奶嘴或瓶塞贴附于上颌乳前牙,就容易出现龋齿。
并且许多家长喜欢用奶瓶装一些其他的东西,例如果汁、饮料等高糖分的饮品,这些高糖分的饮品会粘附在宝宝的牙齿上,导致细菌的滋生,产生酸性物质,破坏宝宝口腔的酸碱平衡,最终形成龋齿。
由于宝宝的乳牙钙化程度是非常低的,所以奶瓶龋的治疗效果很差,牙齿患龋病后基本不能自愈,而龋齿会直接导致宝宝的咀嚼功能的下降,还会引起儿童颌骨发育、营养吸收等方面的问题。所以,宝妈们一定要积极预防奶瓶龋,预防大于治疗!
1、进行科学喂养:正确地使用奶瓶喂养宝宝,改掉宝宝含着奶瓶入睡的坏习惯。同时控制奶瓶的使用时间,一般10-15分钟内最好。在宝宝六个月以后,要试着让宝宝丢掉奶瓶,可以尝试用吸管杯或鸭嘴杯,到宝宝一岁到一岁半左右,还可以尝试用广口杯,最晚应该在2岁之前彻底戒掉奶瓶。
2、重视口腔清洁:在宝宝长出第一颗乳牙后,家长们就应该开始为宝宝刷牙。最好是饭后和睡觉前进行,每日至少两次。在宝宝用奶瓶喝完奶后,要及时给宝宝漱口,也可以用纱布裹在手指上把宝宝牙齿上的奶垢轻轻地擦干净。
每次喂奶最好不要超过25分钟,以减少牙齿被奶液浸泡的时间。可以使用牙线等清洁用具清理宝宝的口腔卫生,能够有效的预防龋齿,还能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